※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具相事物都離不開抽相因緣,抽相因緣也離不開具相事物,因為因緣與事物本就相生相存---聲緣乘、因緣乘
一切色相均是虛妄,然常念空相,實因心有色相,需知色相即是空相,但空相卻也印照出色相---菩薩乘
色,意指具有具體實像的事物,即包含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指眼、耳、鼻、舌、身,來自自身五根;外色,指色、香、味、觸,來自外在五境;顯色,指青、白、赤、皂、黃,平日所見五色;表色,指色身的各種動作;形色,指物表各種形狀,因此「色」泛指世間一切事物現象。
空,得指不具實像的因緣。然在原始佛教中,「空」包含「無常」、「無我」的意念,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均是「五蘊」而成,因此「有生即有滅」便是「空」。然而至部派佛教時期,「空」的意念便產生些許差異,例如「體空」,認為世間一切均為虛幻泡影,意即「假有」,衍生出「動一念即生因果」;「無我」,認為世間一切皆起因緣,惟有「無我」,方能超脫輪迴,因此「空」得指「動念因果」,亦可為「超脫輪迴」。
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是「色相」與「空相」相互依存,因此,一切色相均是虛妄不實,無須執著,但執著於空相,則心實存色相。
此間玄妙意含與《老子》第一章陳述相近,因此附帶說明如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ㄐㄧㄠˋ)。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語意:以言語描述的「道」,並非「道」真實的本質;用「名詞」形容事物,也會偏離事物真實的情境。而天地的開端,或可稱為「無」;創造孕生宇宙萬物的力量,或可稱為「有」。因此我們常以「無」的理念,觀察、形容天地初始的玄妙;常以「有」的理念,觀察、形容萬物成長、演化的規則。但是「無」和「有」的運作規則,都是出於「道」的道理,只是到了現象界產生了「無」與「有」的名稱,所以天地萬物的同源「道」是非常深奧,深奧到難以言語形容的地步,且是各種道理的本源。
兩相對照下,心經的「空」似老子的「無」,心經的「色」似老子的「有」,就是因為有「有」,才能映照出「無」,兩者是相生互為彼此,但也因如此,凡事掛念著「無」,就是因為心中有「有」才會如此;至於在心經中何者為老子所謂的「道」,則待後續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