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國廿六年(西元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方面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為自民國廿六年(西元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止,發生於上海之戰爭,由日柳川平助陸軍中將、松井石根陸軍大將、長谷川清海軍大將率所部9個師團及1個旅與海空武力支援,合計約30萬餘人,攻擊中華民國京滬分區警備司令官張治中二級上將(後期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率所部70個師和7個旅及空軍支援武力,合計約70萬餘人;後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撤退,上海淪陷告終;此役雖以中華民國撤退告終,但亦迫使日本大量發行公債,並發起全國性「消費節約運動」,致使日本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淖之中。
民國廿六年(西元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日軍以坦克車掩護進擊閘北,國民革命軍立即還擊,迄11時戰事稍歇;下午3時,日軍於海、空火力支援下,再次向閘北地區發起進攻,國民革命軍再次還擊;是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於次日拂曉開始攻擊虹口附近地區日軍,自此掀起「淞滬會戰」序幕。
日柳川平助陸軍中將
日松井石根陸軍大將
日長谷川清海軍大將
中華民國京滬分區警備司令官張治中二級上將
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