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父誕辰紀念日(中華民國)
國父誕辰紀念日,係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國家犧牲奉獻,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特定頒「 國父誕辰紀念日」以玆緬懷。
二、醫師節(中華民國)
孫中山 先生於27歲時即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具有醫師資格,但其認為「當醫生只能救少數人,革命卻能救全中國四萬萬同胞」,故投身革命事業,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卅七年3月,全國醫師公會聯合大會於南京舉行,會中決議:請政府明定每年的11月12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為「醫師節」,以彰顯 國父救國救民情操。
三、中華文化復興節(中華民國)
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掀起「文化大革命」浪潮,大肆破壞我國傳統文化,為與其分庭抗禮,故於同年11月,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啓天、孔德成、張知本等1,500人,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且於每年11月12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後於您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7月28日,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由當時總統蔣中正任會長,並自許將臺灣建設為「中華文化復興基地」。
四、清同治五年10月6日(西元1866年11月12日):中華民國 國父、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護法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非常大總統、陸海空軍大元帥及興中會第二任會長、中國同盟會總理、國民黨理事長、中華革命黨總理、中國國民黨永久總理孫中山先生誕生
孫中山 ,名文,字逸仙、載之,號日新、逸仙,幼名帝象,譜名德明,曾化名中山樵、高野長雄,華人多稱孫中山,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廣州府東莞縣上沙村,為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亦為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創始人,歷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自民國元年1月1日至民國元年4月1日請辭止)、護法軍政府陸海空軍大元帥(自民國6年9月10日至民國7年5月20日辭職止,自民國9年11月28日復職至民國10年5月5日護法軍政府改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止)、非常大總統(自民國10年5月5日至民國12年2月21日陳炯明叛變止)、陸海空軍大元帥(自民國12年2月21日至民國14年3月12日過世止)及興中會第二任會長(自清光緒25年至清光緒31年7月20日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合併為中國同盟會止)、中國同盟會總理(清光緒31年7月20日至民國元年8月25日中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政黨合併為國民黨止)、國民黨理事長(自民國元年8月25日至民國3年7月8日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止)、中華革命黨總理(自民國3年7月8日至民國8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止)、中國國民黨永久總理(自民國8年10月10日至民國14年3月12日過世止),且於民國廿九年(西元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以其「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明令尊為中華民國 國父。
孫中山
五、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11月12日:「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成立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11月12日於香港成立,前身即謝雪紅領導的「臺灣共產黨」,其章程稱「由居住在中國大陸的臺灣籍人士組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之一」。
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臺灣爆發光復後最大暴動「二二八事件」後,部分人士逃往國外或中國大陸、香港等地,而其中臺灣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具有長期接觸(甚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臺灣支部或其外圍組織),而臺灣共產黨領導人謝雪紅等人,於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11月12日,於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由謝雪紅擔任第一任主席,且於民國卅七年(西元1948年)宣布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同盟成員陸續加入中國共產黨,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分部,並於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臺盟中央遷至北京。
謝紅雪
六、西元一九六九年(民國58年)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任主席劉少奇先生過世
劉少奇 ,譜名紹選,表字渭璜,湖南省寧鄉縣人,祖籍江西吉水,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和第二任國家主席(自西元1959年4月27日至西元1968年10月31日解除職務);劉少奇一度被認為是毛澤東接班人,但後來因反對毛澤東三面紅旗總路線,於「文化大革命」初期將劉少奇解除一切職務,並開除黨籍,西元一九八0年(民國六十九年) 2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一致通過《關於為劉少奇同志平反的決議》,為劉少奇平反,恢復其「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的名譽。
劉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