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聖誕夜

聖誕夜,即聖誕節前夕,中文又稱「平安夜」(源自著名的聖誕歌曲《平安夜(Stille Nacht)),原為基督教社會聖誕節慶祝節日之一,傳統上聖誕夜是擺設聖誕樹的日子,但隨著聖誕節慶祝活動提早開始,不少基督徒會在平安夜參與子夜彌撒或聚會,以表示聖誕日的開始,一些教會則會在晚上較早時間舉行燭光崇拜,通常會有耶穌降生故事的話劇表演,及享用大餐;而今已推廣為普遍民間節日,甚經商業包裝,成為熱鬧歡慶的節日。

耶穌誕生的晚上,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天上傳來聲音,告訴他們耶穌降生的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到人間,是要作人世間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後來,人們就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至今日,就演變成報佳音這個活動。

 

聖誕圖片

 

二、民國卅年(西元1941)1224日:第三次長沙會戰爆發

第三次長沙會戰,又稱「長沙大捷」,係中華民國抗日戰爭中一次重要戰役,由中華民國第九戰區司令薛岳上將率所部國民革命軍第四、第十、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三十七、第五十八、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八、第九十九軍及嶽麓山炮兵旅超過30餘萬人攻擊日本第十一軍司令阿南惟幾中將所部和海空軍支援約12萬人,戰役自民國卅年(西元1941)1224日至民國卅一年(西元1942)116日止,最終為中方成功防守長沙,日方遭受慘重損失撤退而結束。

民國卅年(西元1941)10月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第九戰區司令薛岳上將推斷日軍定會再次進攻長沙,且總結前兩次長沙會戰的經驗教訓,規劃「天爐戰法」,決定依據湘北地理優勢(即「天爐」),在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間逐次布置防線,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第三十七、第五十八軍等部,逐次抗擊削弱日軍攻勢,且從防線撤退部隊並不後撤而是撤向兩翼,以長沙城為餌,誘使日軍向鑽往這個「爐底」,另一方面令第二次長沙會戰因作戰不利而戴罪留任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李玉堂中將率領所部為核心守衛長沙城,把日軍牽制在爐底,並在長沙城西的湘江對岸嶽麓山制高點布置炮兵部隊支援城內守軍,另動員湘北民眾破壞日軍戰區交通線,兩翼部隊切斷日軍補給,待日軍攻勢受挫補給斷絕而被迫撤退時,再將外圍後撤至兩翼部隊會同其他生力軍共同從東、西、北等各個方向合圍殲滅日軍,殲敵地點預定在地形崎嶇沒有大道的撈刀河與瀏陽河之間;薛岳上將稱「天爐戰法,就是在預定的交戰區域,構築縱深網的環形陣地,部署充分的守軍,以伏擊、側擊、截擊等多種方法逐步消耗敵軍,消磨銳氣,然後再使用優勢兵力,施行反擊和反包圍,對敵方部隊予以殲滅。屬於『後退決戰』之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制勝方略,如爐熔鐵,又如煉丹,故名」。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中華民國第九戰區司令薛岳上將

 

日本第十一軍司令阿南惟幾中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