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清光緒廿一年1月18日(西元1895年2月12日):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殉國

丁汝昌原名先達禹廷,亦作雨亭次章安徽廬江縣人,幼年時家境貧窮,僅念私塾3年,太平軍興時,初投太平軍,後隨部降湘軍,因作戰英勇,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丁汝昌歸鄉。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李鴻章負責籌建大清海軍丁汝昌前往投靠,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丁汝昌林泰曾鄧世昌等官兵赴英國接收「超勇」、「揚威巡洋艦,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建軍,丁汝昌任提督。

清光緒廿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黃海海戰中,丁汝昌旗艦定遠」艦艦橋指揮,為炮火所傷,另致遠經遠超勇三艘巡洋艦被擊沉,揚威被濟遠艦撞沉,廣甲逃逸擱淺自毀,共計損失5艘巡洋艦,餘艦均受傷嚴重;後丁汝昌李鴻章命鎮守北洋水師重鎮威海衛,因對陸軍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毀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竟成「通敵誤國」罪證,清政府下令交刑部治罪,而於李鴻章劉步蟾等申辯下,清廷改事後解送刑部,清光緒廿年12月25日(西元1895年1月20日),日軍於山東半島榮成登陸,隨後攻克威海陸上炮臺,海陸合圍北洋水師,丁汝昌與北洋水師殘部固守劉公島待援,然迄清光緒廿一年1月19日(西元1895年2月11日)仍無友軍來援,為劉公島軍民生存計,時任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向日軍投降後,服鴉片自盡殉國,至此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然而因清政府將北洋水師失利,歸因於丁汝昌指揮失當,光緒皇帝下旨「籍沒家產」,丁汝昌著黑色囚衣,棺材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銅箍捆綁,昭示棺主戴罪,不得入土下葬,直至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奔走,終為平反;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靈柩歸葬於安徽省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清北洋水師對日海軍降書

 

二、清宣統三年12月25日(民國元年2月12日,西元1912年2月12日):清遜帝頒布「退位詔書」

清遜帝,即大清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而當時溥儀年僅6歲,因此由隆裕皇太后代行頒布退位詔書。

大清帝國自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後金國,至愛新覺羅‧溥儀退位,歷經296年,若自愛新覺羅·福臨入主中原起算,則為267年,此詔不僅象徵大清帝國結束,亦代表中國皇帝制度終結。

退位詔書內容如后: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退位詔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