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曆係依太陰(月球)朔望為主體,配合太陽運行的廿四節氣而成,因此可稱為「陰陽曆」,但是陰曆部分一年約354天,而陽曆部分約365天,相距11天左右,因此農曆每3年設一閏月。

而平常所稱「廿四節氣」,可再細分為「節」與「氣」,其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則為「氣」,因「廿四節氣」以太陽運行為依歸,此當兩年冬至間產生13個農曆月份時,即設定冬至後第一個「有節無氣」的月份為閏月,而月序同前一個月,如「潤六月」。

而古人認為,因逢閏月會「折壽」(如農曆6月過後應為農曆7月,但因中間多了「潤6月」,所以壽終日會提前1個月),因此習俗上,閏月前出嫁女兒需買豬腳麵線回娘家為父母「添壽」(臺語稱為「抽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