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認識心經

佛教典籍精義在於「大般若經」,而大般若經精髓在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又簡稱「心經」,且心經又為字數最少、意涵最廣的經典,因此也最廣為流傳,然而「心經」的來龍與去脈究竟為何?「心經」念法與意義為何?「心經」的版本為何?且讓我們一同探討與研究!

 

※佛教典籍由來與分類:

佛教最初思想,係由釋迦牟尼集會口傳,由最初弟子心記教義產生;而玄奘大師所譯「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即是由「四處十六會」中產生思想,「四處」是指王舍城的靈鷲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等四處,至於「十六會」則分述如下:

一、第一次至第五次:針對「般若」教義做全面敘述;共565卷。

二、第六次至第九次:擷取般若部的精髓,解說「無所得空」的法門義理,共12卷。

三、第十次:為佛對金剛手菩薩等說般若理趣清淨法門,且具有密宗色彩,僅1卷。

四、第十一次至第十六次:討論六波羅密多(六度)實踐的義理,共22卷。

然而前述諸會的佛教義理,主要仍為「口傳心記」方式傳播,至於現今所見佛典,則於釋迦牟尼圓寂後,由弟子集結製作產生,佛教史上集結共計四次,摘述如下:

一、第一次集結:釋迦牟尼圓寂當年,於王舍城集結。

二、第二次集結:釋迦牟尼入滅後100年,於毗舍離城集結。

三、第三次集結:釋迦牟尼入滅後200年,於華氏城集結。

四、第四次集結:北傳佛教認為釋迦牟尼入滅後400年,於印度迦濕彌羅舉行;南傳佛教認為是西元前一世紀,於斯里蘭卡阿盧寺舉行。

佛教典籍依其內容區分為經、律、論三藏,所載內容如下:

經:為佛的言論彙編,是佛教教義基本依據;然而現今所見「經」,多為後人依據佛教基本思想撰寫,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

律:為佛教為教徒或信眾所制定的紀錄或行為規範;為佛教發展中逐步發展形成,如「四分律」等。

論:為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之闡述;多為菩薩或論師所著,如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論」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蝶 的頭像
    夢蝶

    夢蝶的部落格

    夢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