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清光緒廿年6月23日(日明治27年7月25日,西元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自清光緒廿年6月23日(日明治27年7月25日,西元1894年7月25日)至清光緒廿一年3月23日(日明治28年4月17日,西元1895年4月17日)止,為大清帝國大日本帝國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黃海等地爆發之國際性戰爭,由日本明治天皇為首之日本陸軍第一、第二軍及聯合件對,合計約24萬餘人,攻擊清朝光緒皇帝為首之奉軍、吉林靖邊軍、黑龍江鎮邊軍、毅軍淮軍湘軍各營及北洋水師,合計約63萬餘人;後光緒廿一年3月23日(日明治28年4月17日,西元1895年4月17日),由清政府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大日本帝國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於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馬關港(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下關港一帶)著名河豚料理店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告終。

朝鮮爆發「甲申政變」後,清日兩國於清光緒十一年(日明治18年,西元1885年)簽訂《中日天津條約》,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清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清光緒廿年(日明治27年,西元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事件」,朝鮮高宗皇帝向清政府告急,直隸提督葉志超奉令率軍馳援,且依《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朝鮮叛亂平定後,清軍要求日軍一同退兵,遭日軍拒絕,同時日軍侵入朝鮮皇宮,囚禁朝鮮高宗皇帝;清北洋大臣李鴻章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崑率軍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渡海馳援朝鮮。

甲午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清光緒廿年6月23日(日明治27年7月25日,西元1894年7月25日)至清光緒廿年8月18日(日明治27年9月17日,西元1894年9月17日)止,分為陸戰海戰2大戰場,陸戰主要於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清高州鎮總兵左寶貴陣亡,直隸提督葉志超下令撤退,清軍退出朝鮮國境;海戰主要為黃海海戰(又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清經遠艦管帶 ( 註) 林永昇 戰死,經遠艦沉沒,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北洋艦隊喪失黃海控制權,退入威海衛軍港。

第二階段,自清光緒廿年8月18日(日明治27年9月17日,西元1894年9月17日)至清光緒廿年10月25日(日明治27年11月22日,西元1894年11月22日)止,以遼東半島陸戰為主,清軍於鴨綠江防線崩潰,旅順陷落。

第三階段,自清光緒廿年10月25日(日明治27年11月22日,西元1894年11月22日)至清光緒廿一年3月23日(日明治28年4月17日,西元1895年4月17日)止,分為陸戰海戰2大戰場,陸戰主要於遼東半島的遼東之戰,清軍兵敗撤退;海戰主要為威海衛之戰,清鎮遠觸礁,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定遠彈藥告罄,管帶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且生吞鴉片殉國,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俘獲,威海衛南岸炮台為日軍攻佔,營官周家恩陣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鴉片自殺殉國,北洋水師至此全軍覆沒。

 

註:管帶,清北洋艦隊職稱名,類似今營長、艦長。

 

 

高州鎮總兵左寶貴

 

 

經遠 艦管帶林永昇

 

 

致遠 艦管帶鄧世昌

 

 

鎮遠 艦管帶林泰曾

 

 

定遠艦 管帶劉步蟾

 

 

威海衛 南岸炮台保衛戰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甲午戰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夢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