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千歲千秋
民主千歲,又稱「民主公王」,大陸閩西汀州的連城、永定,漳州的南靖西部、與臺灣新北市的石門、彰化社頭與南投竹山、及屏東潮州等地的信仰,但各地「民主千歲」信仰的歷史與傳說卻有許多不同,依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分類摘述如后:
1.福建原鄉的「民主公王」信仰:
閩西連城縣姑田鎮,傳統上有「三庵六廟」之說,其中公王廟、天後宮、關帝廟被稱為「姑田三大廟」。位於上堡的「公王廟」又稱「溪邊庵」,建於清康熙年間,內祀「東山福主民主公王」,近代也有「客家公王第一廟」之稱;據劉大可的田野調查,相傳姑田的「民主公王」是明武舉人明福,明正德年間組訓鄉親建立土樓、山寨,對抗貪官及土匪,確保鄉民生活福祉,因此民眾感戴德澤立廟塑像,後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東山福主民主公王」。
另閩中沙縣古縣村也有「民主公」的蹤跡,當地「民主公」的封號為「護國民主顯右賜福尊王」;傳說古縣村的「民主公廟」建於唐代,而「民主公」本是明察秋毫、剛直不阿的父母官,因此受民眾感念祭祀,屬於地方守護神祇,幾乎村村都有,十分普遍,甚至有一村數廟者,廟一般建在村口,把守村莊,保一方平,因此有「進城拜城隍,入村敬民主」的俗諺。
2.臺灣三芝的「民主公王」信仰:
一為「原鄉守護神說」:清乾隆廿五年(西元1760年),蓋圓窗開基祖江由興從永定高頭渡海來臺開基,攜帶「民主公王」護佑隨行,隔年仿原鄉式樣建祠於水口現址。
二為「拓墾先民說」:相傳清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唐山移民開拓三芝新庄仔,當地百姓感開拓之功,建小廟祀之,至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翰林巫宜福來臺,為之命名「民主公王廟」。
三為「乙未戰爭抗日義士說」。
四另有傳說「民主公王」乃唐太宗年間漳州南靖縣石橋村趙文震,16歲從軍,36歲卒,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民主公王千歲」,又稱「民主公王」。
3.臺灣中部「民主公王」信仰:
彰化社頭湳仔的南靖劉姓祖厝,也有從祀供奉「敕封光祿大夫民主公王神位」牌位。彰化社頭劉氏一族約清康熙年間由南靖來臺,清雍正年間移墾至今社頭,據林文龍推測,彰化社頭與南投竹山東埔的南靖劉姓聚落,祖屋都有奉祀「民主公」,若參照南投竹山沙東宮的斷臂將軍「民主公」神像,則該信仰與南靖的原鄉及劉氏家族有所關聯,「可能是劉姓人物,或者有恩於劉姓者」,也「可能是開漳聖王陳元光麾下某個劉姓部屬,一如輔順將軍、輔信將軍之類」。
4.臺灣南部的「民主公王」信仰:
稱「民主千歲」乃宋廣東趙文振,為宋太祖時之金輪元帥,某次過年返鄉探母,行經福建南靖石橋龍虎山時,遇見猛虎襲擊百姓,趙文振出手解救與虎搏鬥,最後傷重而亡,得年28歲,百姓感義行,收葬祭拜,常有靈驗,遂建祠祭祀。趙文振護佑事跡後來得到天上聖母(媽祖)的肯定,為之引薦玉皇大帝而入神職。最初地方百姓是以「打虎將軍」名義祭祀,後來傳說明太祖封為「民主公王」因此改稱。
民主千歲